丰都县智愚河畔环境技术工作室

智愚河畔环境技术工作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手性博物 >> 手性现象

手性起源的探索 1.

[2023-02-02] 手性现象 1177

【手性起源的探索 1.】

(1.手性起源与物质起源的关系)

 地球上与生命有关的物质起源,有的是“本来就有”,比如阳光,自从太阳系形成以后,地球作为太阳系家族的稳定行星成员后,就从太阳自然获得了这个生命生存的先决条件;还有的是“无中生有”,比如水,其最初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漂移到地球的陨石和太阳风带来的水分子;二是“本来就有”的,说水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宇宙中一种普遍的存在,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在宇宙的条件下是很容易形成的化合物,地球在形成之初是很多小星体集合撞击融汇而成的,其中不乏有水,只不过是固体的冰或气态的水汽。地球形成初期温度非常高,表面大都是熔岩,水难以以液体形态在地表流淌。水在地球上只能以水蒸气的状态存在于空气中,而且这些水蒸气很容易飘散在太空中。后来,地球温度慢慢下降,水蒸气就变成了我们常见的液态水,汇集成海洋、湖泊。再有就是通过长期的“演化成”,比如氧气就是来之不易的。常识告诉我们,现在大气的稳定成分是78%的氮气,21%的氧气。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的大气。①原始大气,②次生大气,③现在大气。原始大气是地球在形成之初,众多小星体在撞击融汇之时会挤压出很多小分子的气态物质,主要是氢、氦等轻分子。在后来的进一步融合中被逃逸、吞噬,更被太阳风吹散了;次生大气是地球在进一步的融合过程中,其内部的物理化学运动而挤压出来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这些气体成分和现在的火山爆发而喷出的气体成分差不多,因为后来的地壳运动,在地心内部的物理化学运动持续着早期的活动。注意这些气体都是还原性的且没有氧气,所以也称之为还原气体。现在大气的主要标志是有了稳定的氮气和氧气的成分。在次生大气中有少量的氮气,由于氮不活泼,且不溶于水,所以在大气的演变过程中越积越多,后来被一些合成固氮条件抑制才稳定下来;在次生大气中没有氧,但随着太阳辐射向地球表面的纵深发展,光波比较短的紫外线强烈照射,会使部分水汽分解成氢和氧,随之氢气较轻,可能会逃逸,这样就多余出了氧,在高空层说会结成臭氧层,有了臭氧层保护,地球低空层的紫外线减弱,水的分解也减少。但地球上早期的藻类植物开始了光合作用,直到后来的绿色植物蓬勃发展,导致地球上的光合作用成了主流,于是氧的数量不断地增加,直到现在大气中的稳定成分。

  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气、水和阳光,就有了生命产生和发展进化的条件。那么,地球上又是如何演变成手性的呢?这里就有了很多种假说和猜测,无外乎是二大类。一是在地球演变到次生大气的时候,就有小分子的有机物生成,如甲烷、氨到氨基酸等,氨基酸则是蛋白质的基础。然而氨基酸具有手性对映异构体,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后来的物质运动中形成了手性均一性?或者说同手性?或者说是物理学界称谓的手性对称性破缺而成为手性不对称的呢?有说是这些新生的有机物质在大质量的恒星的圆偏振光照射下,导致地球上的某种手性对映体过量,致使原来的外消旋手性物变为手性均一性(同手性)的了。还有的提出种种论据证明只要在某种外界条件的微扰下,导致某种手性对映体过量,哪怕是一点点,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都会逐步演变为后来的同手性(手性均一性)。此为地源说。其二就是外源说了,说是在星际尘埃上的氦等气体受到高能宇宙射线的照射,发生核反应形成的原始氨基酸等有机物物都是外消旋体。在受到圆偏振光或者粒子的照射,发生手性分解或手性相变等过程,最终只剩下某种单一的手性分子,从而形成同手性或手性破缺。外源说提出的二条论据是,无论是手性分解和手性相变,都需要临界温度250K的低温,地球上很难实现这样的极低温,而在广袤的宇宙空间的是有可能的。再一个物证是地球上所获的各种“碳质球粒陨石”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多种氨基酸的对映体过量,它们就是宇宙播撒到地球上的手性种子,由此就可以引发地球上的手性对称性破缺。

  可以说,这两种假设和猜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要得到各方面认同,尚须提出更多更充分的论据和论证。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丰都智愚河畔环境技术工作室


标签: FETS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评论记录:
首页
一键拨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