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县智愚河畔环境技术工作室

智愚河畔环境技术工作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双碳”知识普及系列 4.

[2022-03-20] 科学普及 1178

【"双碳”知识普及系列 4.】

  (4. 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⑴地球表面的热平衡: 来自太阳的辐射能,以各种波长的形式辐射到地球上。其中一部分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大气反射逸回外空间,另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最后照射到地表吸收的是少量的短波辐射(紫外线)、大量的长波辐射(可见光、红外辐射)。这些辐射被地面吸收后,最终都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又返回外空间,从而维持地球的热平衡。根据Wein辐射吸收定律:黑体辐射峰波长λm与热力学温度T成反比,即λm·T=2.897╳10nm·K-1, 可以计算出地球表面的平衡气温为14℃(287K),这个气温是人类感觉较为舒适的情况。如果没有大气层的自然吸收,地表辐射全部返回外空间,理论上计算结果:全球气温应当在-18℃。这显然太冷,不适宜人类的生存发展。

      ⑵温室效应:为什么大气层的自然吸收会比理论计算值高出32℃呢?在1800年,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立叶(J.Fourier)提出假定地球大气与温室玻璃屋的功能相近,即吸收快,释放慢。这个假定比喻沿用至今,即为温室效应。后来到了1860年,英格兰的丁达尔(J.Tyndall)用实验演示温室效应,并计算出温室气体H2O(气态)和CO2的吸收值。亦即H2O和CO2吸收地表红外辐射,又向各方向放出红外辐射,把部分辐射能返还给地球,此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地表实际输出的辐射能减少,全球气温不是-18℃,而是14℃。这就是自然吸收温室效应的结果。

      ⑶温室气体:能够快速吸收长波辐射而释放较慢,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分子就是温室气体。现代环境中存在的温室气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球大气中固有的,但是工业化(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排放而明显增多的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O3等;另一类是完全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人造温室气体),如氟氯烃、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温室气体能吸收红外辐射,必须是分子内原子间的振辐增大,足以改变其分子偶极矩。因此它必然是三个原子以上的多原子分子,所以大气中的主要成分N2、O2都不具备温室气体的特质。而大气中大量存在的水蒸汽(H2O)显然是一种温室气体,但作为蒸汽,它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短(最多停留10天),且在不同地域的大气中的含量是漂浮不定的。加上人为作用向大气中输入水蒸汽的流量比“自然蒸发”的量要少得多,因此它对长期的温室效应的贡献较小。在对流层(垂直高度10 Km以下)人为排放的水蒸汽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而在平流层(垂直高度10 Km以上)人为排放的水蒸汽对温室效应有较大的影响,但就其流量比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没有人为排放的CO2、CH4的贡献大,所以应把CO2、CH4称为关键温室气体,尤其是目前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远远突破了自然碳循环的平衡,也就是大气中自然固有的二氧化碳含量被突破,且日益增加,温室效应就突破了自然吸收长波辐射的状况,就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所以碳达峰、碳中和所指的也就是要求减少碳排放,以控制温室效应。当然其它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可以通过其排放量乘以其温室效应值(GWP),则后换算为等价的二氧化碳当量值,这样可以将不同的温室气体的效应标准化。


                                                           丰都智愚河畔环境技术工作室

标签: FETS
发表评论:
验证码:
评论记录:
首页
一键拨号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