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新型产品 2.】
(2. 手性杀菌剂)
手性农药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有机膦杀虫剂、三唑类杀菌剂、N-酰基苯胺类杀菌剂、苯氧基类除草剂,氧基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酰胺类除草剂。目前,商业化的农用化学品中有28%为手性化合物,约有200种。32%是杀菌剂是手性的,34%的杀虫剂和21%的除草剂是手性的,但受分离制备技术水平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手性化合物仍以外消旋体形式销售和使用,只有7%的农药是以纯光学体的形式出售。也就说相当大一部分的农业化学用品使用的仍是外消旋的,这会加大生产和使用成本,同时给环境遗留的较难处理的消旋体残留物,因为他们对环境的选择性行为导致其消除的难度。
作为手性杀菌剂(或杀霉剂)主要是含氮的唑类。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是杀菌剂发展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类,其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类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形成,从而导致菌体死亡。同时三唑类化合物还可以控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延缓植物顶端生长优势,表现出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主要导体有三唑酮(triadimefon)和三唑醇(triadimonol),且有报道三唑酮在哺乳动物肝脏中代谢成三唑醇,并且代谢速度是(+) > (-) 。大部分的三唑类化合物有几何异构和光学异构。在这些异构中有的杀菌活性很高,有的杀菌活性较低,有的则具有较强的植物生长调节性能,例如:三唑醇和多效唑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四个立体异构,它们之间的生物活性差异分别是:①杀菌活性:三唑醇为1S,2R >1R,2R;多效唑为1R,2R >1S,2S;②植物生长调节活性:三唑醇为1S,2R >1R,2S;多效唑为1R,2R >1S,2S。
二、咪唑类手性杀菌剂
早期日本杨森公司在研制抗人体真菌的咪唑类衍生物时,同时对植物病原也进行了筛选,发现了抑霉唑(imazalil) ,它的高效S体由美国Celgene公司2001年开发并上市。1985年Nelson报道了(S)-抑霉唑的合成方法,二异蒎烯基硼烷氯化物(+)-DIP-Cl催化不对称还原取代苯乙酮,得到的醇再与NaI形成碘代物,然后在氮气保护下以三乙胺为溶剂与咪唑回流8小时得到产物,该产物再与烯丙基溴、氢化钠在氮气保护下回流得到(S)-抑霉唑 。
咪唑类的杀菌剂与抑霉唑同属还有S-咪唑菌酮(fenamidone)法国Rhone Poulenc公司1993年开发,以及稻瘟酯,日本北兴化学工业公司开发 ,后者以外消旋形式销售,但是Takenaka等人报道了以(S)-α-氨基丁酸为起始原料合成 (S)-(-)-稻瘟酯 。
三、吗啉类手性杀菌剂
1979年BASF/Hoffma公司在筛选十二吗啉类衍生物的时候,开发了丁苯吗啉(fenpropimorph) ,采用类同合成的思路该公司又开发了丁苯哌啶(fenpropidin) 。其结构如下。
丁苯吗啉含一个手性碳,吗啉环上的两个取代基有顺反异构,所以存在四个异构体,Himmele等用樟脑磺酸拆分了其中两个光学异构体cis-(S)-(-)和cis-(R)-(+),并比较了它们的生物活性,如表所示,可见,对于小麦霉病和小麦褐锈病而言,S体活性明显较R高 。1992年Bachi报道了一个环丙甲氧基取代的丁苯吗啉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杀菌活性顺序是:cis-(R) > cis-(S) > trans-(S) > trans-(R)。
四、N-酰基苯胺类杀菌剂
甲霜灵是瑞士Ciba-Geigy公司于1977年开发出来的N-酰基类杀菌剂,可防治霜霉菌,疫霉菌所引起的病害。它的R异构体的活性要比S异构体高20~30倍,纯R体的甲霜灵已经上市 。
1999年Wolfgang等报道手性螺环化合物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其几种光学异构体对小麦白粉霉病、大麦白粉病具有卓越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该化合物不但有光学异构,而且以二氧戊环为平面还存在顺反异构,其cis体(顺式)和trans体(反式)的生物活性不同,就白粉病而言trans体的抑菌活性好于cis体,其R体和S体的活性则是差不多。
手性杀菌剂,基本上以含氮的唑类为主,唑类结构多变,对映体之间的活性差异大,因而以纯光学体出售的品种较多。有些酰胺的杀菌剂也以纯光学体形式销售,例如甲霜灵,苯霜灵。从杀菌剂的结构上看,手性碳通常连有氨基,卤素,氰基,羟基等官能团,手性中心离活性基团(含氮杂环,卤代的芳环,三氟甲基取代的芳环)的距离不会太远,通常在α、β位。含两个以上的手性中心的杀菌剂,其手性碳一般是相邻的。
丰都智愚河畔环境技术工作室